2022年1月8日,深圳经济特区40年40人、珠宝艺术家、TTF高级珠宝品牌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吴峰华受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与世界黄金协会邀请,在2022世界珠宝发展大会暨海南国际珠宝展的黄金分论坛发表了题为《从东西方黄金珠宝艺术史探索中国黄金首饰的发展方向》的主旨演讲。
吴峰华站在世界黄金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黄金文化,从人类最早出现黄金制品的远古时代出发,分别梳理总结了西方黄金首饰的艺术史与中国黄金首饰发展史中各个重要时期的杰出工艺及发展特点等,并通过展示一系列具有节点意义的代表性黄金艺术作品,来对比分析中西方在黄金首饰发展过程中,在时间维度的交汇与分野,进而阐释当代中国黄金首饰的发展趋势,探讨中国黄金首饰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方黄金首饰的艺术史
迄今为止,西方最早发现的黄金制品是距今6600年的保加利亚瓦尔纳黄金,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黄金艺术品,说明六千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掌握了黄金加工技术。
距今6600年的瓦尔纳黄金,黑海西岸的瓦尔纳宝藏,现藏于瓦尔纳考古博物馆
距今4200-4600年的苏美尔黄金艺术是人类文明早期黄金艺术的代表。那时的苏美尔人便掌握了“失蜡”技术,并创造了珠宝史上十分重要的两项工艺:累丝和累珠。
伊拉克苏美尔时期 黄金大胡子牛竖琴,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兴盛时期的迈锡尼(距今约3500年)是一个富于黄金的都市,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阿伽门农黄金面具”被称为迈锡尼文明的最好证明。这一时期的黄金制品做工精细,图案生动,印证着当时制造工艺的空前发达。
迈锡尼时期 阿伽门农黄金面具,现藏于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
迈锡尼时期 黄金饰片,现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埃及时期(距今3000–3500年)黄金首饰制作盛行,黄金处理技艺在王朝和宗教的支持下精益求精,呈现出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完美的加工技巧。
图坦卡蒙法老面具,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
图坦卡蒙陪葬品,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
图坦卡蒙金椅子及局部展示,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
伊特鲁里亚时期(距今2500-3000年)各种近乎完美的黄金工艺已经相当精妙,尤其是将花丝镶嵌与黄金造粒工艺推向顶峰,史无前例!
伊特鲁里亚人黄金粒金工艺,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黄金的价值与黄金工艺在欧亚大陆沿着丝绸之路蓬勃发展起来。公元1-2世纪,位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的贵霜帝国,黄金加工工艺已经达到世界级的水平,无论是錾刻与镶嵌,还是细工工艺,都驾驭得炉火纯青。
被普遍认为属于贵霜王族时期的“黄金之丘”出土的金公羊,现藏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古希腊时期,黄金首饰工艺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文明,象征性主题(如蛇)及各种装饰主题大量出现。古罗马时期,黄金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女人被男人戏称为“行走的珠宝店”,艺术不再服务于上帝和神话,而是人。
拜占庭时期艺术风格继承了古罗马,宗教在金银珠宝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很强浮雕效果的金属回纹饰黄金加工工艺,以及金碧辉煌的珐琅技术,实现了创造力的爆发。
拜占庭时期的项链,现藏于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博物馆
中世纪早期,由于黄金产量严重短缺,黄金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后来黄金产量回升,金匠的世界才发生变化。金匠的赞助人不再仅仅是教堂或国王,富商也会订购黄金首饰,金戒指和胸针又流行了起来。
中世纪金饰,现藏于V&A博物馆
文艺复兴时期,金匠和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现实而不是宗教观念。尤以西班牙为代表,黄金工艺得到从未有过的进步。这种在加热后具有良好延展性、可以满足人们任何装饰需求的稀有金属打造的饰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文艺复兴时期 金饰索罗卡金梳(左),现藏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金项链(右),现藏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文艺复兴时期金饰,现藏于V&A博物馆
巴洛克时期,珠宝风格大气磅礴,洋溢着豪华庄严的高贵气韵,更少带有宗教性质,注重外在的形式表现,强调形式上的多变和气氛的渲染。
巴洛克时期金饰,现藏于V&A博物馆
洛可可时期的首饰纹样不再以神像、宗教、王权符号为主,而是变成了以叶形、花环、藤蔓等不对称的自然元素,盛行富有动感、华丽繁复等装饰样式的珠宝首饰。
洛可可时期金饰,现藏于V&A博物馆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手表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将手表盒变成当今最令人惊讶的珠宝首饰的技术。
18世纪-19世纪,世界上第一块黄金女表,现藏于百达翡丽博物馆
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古典美为典范,表现为简洁的人物或花草图案,风格强调朴素对称、注重细节,宝石镶嵌在金银框架,玫瑰金、黄金的大量使用让这一时期的珠宝魅力四射。
新古典主义时期金饰,现藏于V&A博物馆
十九世纪以后,随着社会交际的需要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更多的元素与时尚概念融入首饰设计的艺术语言之中,搭配钻石等宝石,呈现高贵优雅却不失个性的欧式风格。精美的商业化首饰与生产发展到今天仍是消费的主流。
古董珠宝,现藏于V&A博物馆
尚美巴黎 (CHAUMET)“金钟花”冠冕(“波旁-帕尔马”冠冕)
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高级珠宝系列 Bravery项链
中国黄金首饰的发展
中国黄金首饰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金饰。
甘肃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黄金加工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平。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距今约3200年),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所未见的。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左)、金面罩(右),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距今约3000年)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商周时期的太阳神鸟金饰,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西周的金饰主要是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的金腰带饰,制作工艺为钣金浇铸成型,且运用了镂空工艺。
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金腰带饰(西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金银错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形制种类增多,出现最多的是金银马具和带具,狭义的首饰亦即簪钗之类。
战国时期 金银错工艺,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院(右)
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金银器(战国时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甘肃马家塬墓出土的项饰(战国时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金器实物增加,制作精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甘肃大堡子山出土的秦国金器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汉代金细工艺逐渐发展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期的金兽:金面光泽亮丽,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传统首饰发展的转折点,占有重要位置。首先,首饰的形制出现改变,早期的首饰类型逐步退出,簪、钗、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新的种类出现,奠定了基本的造型特征。其次是首饰的材料由以玉为主转变为以金银为主。金属工艺除了延续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工艺外,鎏金工艺也很发达。同时,引进了金属锻造工艺、金珠粒工艺等。随着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金饰的形制纹样发展中,融汇中国传统、北方草原和西方文明,受此影响,首饰造型写实、夸张,大量运用了金珠粒工艺和金珠粒镶嵌绿松石工艺。
隋唐时期,黄金首饰得到空前发展。经济的全面繁荣,使首饰贸易十分兴盛,为中国黄金首饰的高峰奠定了扎实基础。唐代是中国金银器最辉煌的时期,黄金白银产地众多,产量丰富,金银的冶炼技术、成型技术和装饰工艺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精美的錾刻镂空工艺成为唐代首饰的典型特征,金镶玉首饰工艺也颇为流行。
唐朝 赤金走龙,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宗室女李倕的凤冠,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有“富宋”之称的宋朝,富庶程度位居历朝历代前列。黄金首饰在继承隋唐五代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进入到了全新时代:金器、金饰不再是皇家和达官贵族专有,并开启了黄金首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平民化消费时代。据记载,仅在南宋临安就有上万家金铺,加上炸金工艺黄金首饰的出现,说明宋朝的民间金银制作业已经十分发达,且产品流布四方,贸易渠道畅通,使得金银首饰在宋代发展的很快。
南海一号采用炸金工艺的项链,现藏于广东省南海一号博物馆(图源广东省考古所李岩)
此外,宋朝的雕金工艺将黄金首饰的制造艺术推向顶峰。金工锤鍱法工艺也十分高超,且细腻精致,成为宋代首饰的典型工艺特征。与宋同时期的辽、金及其后的元代也受此影响,黄金文化与工艺盛极一时。
辽国箫太后箫绰凤印(左),现藏于私人博物馆;北宋文物:金龙(右),现藏于义乌博物馆
元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由两宋继承而来,即如前述竹节、花筒以及并连式、桥梁式花头簪钗。元式新样,举其要者,为螭虎钗,荔枝钗、瓜头簪、满池娇荷叶簪。
元代 金步摇,株洲市攸县丫江桥元代窑藏
到了明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黄金首饰在这一时期集历代之大成,类型多样,造型丰富,工艺精湛,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南京艺术学院首饰设计郑静教授认为,明代的黄金首饰,无论是从形式制式、工艺的复杂多样性,还是繁复程度,都达到了中国黄金玉器文化史上最辉煌的顶点。据其研究,明代首饰的主要工艺特征是花丝造型工艺和花丝镶嵌宝石工艺。其中,花丝镶嵌宝石工艺使宝石首次成为首饰的主要材料。
明代 镶宝石云头凤纹金掩鬓,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明代 镶宝嵌玉八仙金钿,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万历皇帝金冠——花丝镶嵌的经典之作,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清代首饰受到满族文化影响较大。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黄金首饰发展错失了三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下坡路。这一时期的首饰最大的特色是点翠和点蓝工艺(景泰蓝工艺)的运用。
清代 点翠工艺,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开始,翡翠在清宫首饰中被大量使用。翡翠最早时被称作“绿玉”,除了被做成手镯、珠串等形式,还常被用于点翠饰品的镶嵌。
清代 翡翠首饰,沈阳故宫博物馆藏(左)、故宫博物院藏(右)
与此同时,欧洲已进入了新的工业革命时期,大航海时代引发了工业技术的革命和创新,欧洲进入到了现代黄金首饰制造阶段,中西方的黄金首饰发展逐渐拉开了巨大的分野。
民国时期,我国传统首饰进入衰落期,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政治、经济原因,民国时期的首饰状况基本上是引进西方首饰文化,去除中国传统首饰文化的过程。
中西方黄金首饰对比
通过介绍中西方黄金首饰的发展历程,吴峰华概括总结出了二者在时间维度的交汇与分野。在历史渊源上,西方黄金制品的出现比中国早了2000多年,可以说,中国的黄金首饰的发展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另外,中华文明以玉文化为标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而中国的黄金饰品只出现在4000年前。因此,与西方单一的黄金文化发展历史不同,中国长时间以来是玉文化和黄金文化相生共荣的发展过程,到了汉代,黄金更是超越了玉的地位,成为皇家首选。吴峰华指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极为严峻的挑战:8000年的玉文化始终是在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中延续到今天,没有像黄金一样成为世界接纳的品类。所以黄金文明是世界文明,玉文化只是中华文明。
距今8200年的兴隆洼玉块与距今6600年的瓦尔纳黄金
此外,他还表示,中西方黄金珠宝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高度重叠的,直到十八世纪开始才发生变化,走向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就发展出了现代黄金珠宝产业,中国则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走上现代黄金珠宝产业发展的道路。短短40年的时间,中国黄金珠宝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至今已达到了7000亿的市场规模。
在此过程中,现代黄金饰品从追求黄金纯度的“足金”“千足金”“万足金”,到追求利润,降低黄金重量的“3D硬金”工艺,再到强调工艺和文化为主的古法黄金的发展阶段,是消费者对黄金首饰从保值增值到工艺、艺术追求的转变,对品牌化建设具有重要节点性意义。在这些转变背后,是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消费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古法黄金工艺即为:金银错、鎏金、錾花、炸珠、锤鍱、掐丝、花丝镶嵌、累丝。“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均采用了古法黄金工艺,进一步推动了主流价值观对“古法黄金”的认同,为复兴传统工艺做出了巨大贡献。
共和国勋章
友谊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吴峰华认为,在传承、复兴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家仍需不断地引进、吸收、消化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黄金制造工艺,如布契拉提的蕾丝黄金工艺、德国的软链编织工艺等。与此同时,将黄金设计当代化、国际化创新,把中国黄金文化推向世界。吴峰华以2014年TTF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现代珠宝设计展上的作品《小马奔腾》(潘妙)为例,展示了现代设计语言结合花丝工艺的创新设计。并以TTF的诸多尝试为例,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工艺独特的当代黄金饰品。
马年生肖首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小马奔腾》(潘妙)
清代银鎏金螺丝葫芦香薰(左)与TTF古法黄金(右)
TTF古法黄金
TTF古法黄金
TTF古法黄金
TTF古法黄金
中国黄金如何国际化?吴峰华认为,说到底还是中国珠宝品牌的国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是靠所有的中国珠宝人、艺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来共同努力做的事情。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以及世界文明的角度来阐述中国黄金文明,这其中一定需要当代人努力去开创新的历史。
东西方历史长河中积淀的黄金珠宝艺术文化,是全人类珍贵且共同拥有的资产。面向内循环市场,我们可以掌握中国民族自信提升与文化觉醒的风头浪尖,寻根中国历朝历代的珠宝文化遗产,从渊源、故事与工艺为灵感之源开发产品、拓展市场。但疫情后我们仍必须走出去面向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行业的挑战,一是怎么向国际市场传递属于中国特有的珠宝文化特色与工艺价值,开发出国际市场可以接受的珠宝产品;二是如何学习、研究西方珠宝艺术发展史,以中国特色的设计灵感与工艺同西方珠宝文化进行结合,开发出东西融汇的当代化、国际化珠宝产品,最终把中国黄金文化推向世界,真正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reated byChina。
说明:文章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世界各大博物馆,私人收藏博物馆。
参考资料:《中国设计全集》服饰类编·配饰篇主编郑静,《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黄金在哪里?》许路佳,《古埃及最著名的黄金“八卦”故事》许路佳,《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三)— 开枝散叶,波澜壮阔的黄金之路》许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