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器和玉器都是古代贵族陪葬品中常见的东西,而金缕玉衣就是把这两样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陪葬品。《后汉书·列传·王符列传》中就曾经写当时的厚葬:“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其中提到的“金缕玉匣”,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在汉代盛行使用。它可以说是汉代时期的贵族们最为奢华的葬敛服了。汉代时期贵族十分喜爱各种玉器,他们认为玉石可以保存住人的精气,所以死后如果以玉石裹身,那么可以保证尸身不腐。所以贵族们十分热衷于使用金缕玉衣作为殓服。不仅如此,还会玉石所制作的九窍塞用在尸体上,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止精气外泄。
01
不过这种殓服也要分等级,皇帝以及一部分宗亲可以使用“金缕玉衣”。而其他人则需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使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不过金缕玉衣虽然在史料中有记载,但是现代人却直到1968年才看到真正完整的金缕玉衣到底是什么样子。
那是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两套金缕玉衣,它们的主人原本就是刘胜及他的妻子窦绾。全文提到,金缕玉衣又被称为“金缕玉匣”,其实这个称呼可能更为贴切。因为其实它就是由许多玉石打磨成片后钻孔,然后以金丝线连接起来编造成的一个匣子。
只不过,制造它的这一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繁琐。特别是对于西汉时代的生产水平来说,制作这样一套极尽奢华的金缕玉衣十分困难。首先,工匠要通过一道一道的工序将玉料加工为大小形状十分合适的玉片。这些玉片的厚度都几乎一致。数量达到几千片,而且每一块玉片都需要打磨光滑和钻孔。最后将这些加工好的玉片编织起来,需要用特制的黄金细丝。由此可见,这种金缕玉衣在当时需要耗费多少劳力时间,自然是价值不菲。
02
封建时代的上层阶级迷信玉石能够保存经济,让他们的尸体不腐不朽。所以在使用玉石作为陪葬器物这件事上,可谓是费尽心思。但实际上,金缕玉衣不但不能让尸体不朽不腐,还会招来无数盗墓贼的光顾。
《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中有记载,“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盗墓贼不但将这些华贵的东西偷出来,而且将之焚烧,取其中的金缕,还把贵族们的尸体烧成灰烬。如此想来,那些贵族还不如普普通通的埋在地底下,还能落个清净。
不管这些上层贵族们对玉寄托了何等心思,在盗墓贼的眼中首先看到的是最值钱的金缕。我国目前出土了十多套金缕玉衣,其中从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墓中,所发现并出土的那一套金缕玉衣是年代最早、使用玉片最多最好的一套。这套金缕玉衣使用了4248片玉片,其做工之精良,令人啧啧称奇。
03
但是在考古工作者们对楚王陵墓进行发掘时,却发现这座陵墓早已有盗墓贼光顾过。而且还是很早以前的盗墓贼。这种事情倒也并不稀奇,自从封建社会的帝王贵族开始风行厚葬,自然而然的也就衍生出了盗墓这一行当。那么,为什么当年的盗墓贼们没有拿走坟墓中的这些玉石,而仅仅将编织他们的金缕给盗走呢?盗墓贼表示:谁拿谁傻。
在当时的考古现场,所有的玉片已经散落一地,许多都已经破损。盗墓者似乎完全不认为这些玉片有任何价值,无意将之带走。后来考古工作者们修复这件金缕玉衣,用了1576克金丝。而盗墓者之所以只抽取金丝,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如果将整具金缕玉衣,到处那么目标太大,很容易被发现;第二,古人认为玉器通灵这些已经沾染上死人阴气的玉石,他们视为不吉利;第三,这些玉石小片带出去后单独售卖的价值不大,其大小也不容易改制。还有一个原因当然就是黄金本身的价值,相较于其他文物而言,这些金丝非常好携带,也很容易销赃,而且黄金本身价值就很高。就算到了现在,黄金也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硬通货。
结语
所以古代的盗墓贼一点也不傻,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东西带出。反而是这些王公贵族们机关算尽,穷尽心思地想要保存自己的尸体,不惜用上无数珍贵的东西。也正是这些珍贵的东西招来了肆无忌惮的盗墓贼,最终他们连尸体也未能得到好好的保存,更别说什么不朽不腐了。